~資訊瞬息萬變,總是眼花繚亂?~
解開腦中的網,
現在開始更新你的思考模式!
【本書特色】
◎以網羅、過濾取代死背硬記,加強印象,學會主動記憶。
◎從日常開始訓練,培養出誰都能上手的自主思考力。
◎針對訊息爆炸的時代,破解資訊焦慮的困境。
思考力?記憶力?
當種種新知層出不窮,
什麼才能成為你「出淤泥而不染」的底氣?
來自世界百大名校──東京大學的柳川範之,
由於家庭因素,擁有不同於常人的求學經歷。
自日本讀完國中後,
便隨調職海外的父親前往巴西,就此開啟自學生活。
在通過日本大學入學資格考後,
一面隨父親前往新加坡,一面遠距修習慶應義塾大學課程,
最後持續以自學的方式,順利考上東京大學研究所。
以自學的方式精進知識,
想必比跟隨學校、補習班等帶領更加困難,
但也因此,讓作者練就一身處理資訊與知識的絕活。
❖3步驟,建立基礎思考方式!❖
掌握核心:學習辨別內容、去蕪存菁,練習只用一句話傳達資訊。
尋找共通點:透過多元思考將事物歸納整理,找出關聯性。
尋找差異點:將資訊進行比較、拆解,建立深層思維。
當資訊洪流迎面而來,
比起記住更多,
學會將雜亂無章的知識歸類吸收,
才能養成不被資訊淹沒,
得以獨立判斷的能力。
一起從根本開始,
將思考融入生活,
無懼應接不暇的新知,
培養清醒屹立的底氣。柳川範之
1963年生。東京大學經濟學研究所、經濟學系教授。國中畢業後,因父親調職到海外的關係,一同前往巴西。他沒有進入巴西當地高中,而是過著自學的生活。之後,參加大學入學資格檢定,就讀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通信教育課程。大學時期在新加坡接受通信教育的同時,仍然過著自學的日子。大學畢業後,繼續完成了東京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學業。經濟學博士(東京大學)。現在一邊進行契約理論、金融相關的研究,一邊以親身經歷為基礎,向年輕人傳達學問的樂趣。著有〈法と企業行動の経済分析〉(第50回日經、經濟圖書文化賞得獎、日本經濟新聞社)、〈契約と組織の経済学〉(東洋經濟新報社)、〈東大教授が教える独学勉強法〉(草思社)等。◎前言
◎第1章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中改變的「思考方式」
•在資訊氾濫的時代,會需要新的思考方式
•為什麼「思考」的價值越來越高呢?
•多變的時代所需要的思考方式
•至今仍被「正確的標準」束縛的日本人
•尋找「正解」並不會讓你思考
•思考就是「烹飪」資訊
•「知道」與「理解」之間的差異
•聰明有兩種
•比起迎合周遭的評價,自己想出來的結果更有意義
•希望大家能透過本書掌握的能力
➤【專欄 做出決定能讓你在腦中建立判斷基準】
◎第2章 在腦中張開「網子」收集品質良好的資訊
•有在思考的人與沒在思考的人,篩選資訊的方式會不同
•事先在腦中張開網子等待資訊
•張開好的網子,就能留住好的資訊
•透過附著在上面的東西讓網子逐漸變粗
•不用急躁,等待東西自然卡住
•在自己的非專業領域也張開網子
•把若有似無的好奇心變成明確的問題意識
•負面情緒也能轉變成問題意識
•情緒不能不理會,必須養成整理的習慣
•原創性不會無中生有
➤【專欄 短距離型與長距離型的學習法】
◎第3章 把用來知性思考的「烹飪道具」準備齊全
•為什麼沒做好準備就開始思考會行不通?
•養成將事物抽象化以掌握結構的習慣
•做不到也沒關係,重要的是養成習慣
•〈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j〉掌握核心
•〈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k〉尋找共通點
•〈建立思考基礎的思考方式l〉尋找差異點
•處理資訊的基本是分類,就像整理資料夾一樣
•鍛鍊思考基礎能讓你進行更深層的思考
•養成習慣讓你能夠下意識進行是大腦處理資訊的基本
➤【專欄 只要從事物的內側來看,就能理解本質】
◎第4章 讓湧入的資訊就那樣流出去
•在不篩選資訊的前提下,有意識地擴大接收範圍
•重點不在資訊本身,而在於如何料理、運用
•關注遠方的資訊
•大量且多元的資訊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
•讀書是唯一一個能主動獲得資訊的動作
•卡在網子上的資訊可以先晾在一旁
•不要著急,等待時機成熟
➤【專欄 即使不平衡也沒關係,知識的偏頗也是一種個性】
◎第5章 留在腦中的資訊會成熟,最終轉變為知性
•留在腦中的資訊會成為「思考的骨架」
•如何積極地把不同的資訊結合在一起?
•今後的時代需要的是結合的能力
•加強抽象化的能力,讓腦中產生化學反應
•學問就是由抽象的理論引導出具體的結果
•有意識地進行跨領域轉換的思考
•把資訊「結構化」,可應用的範圍會更廣
•訓練自己不停地將資訊套在自身問題上
•問題的本質都在類似的地方
•教養與歷史的真正意義
•持續改變視角──搖頭思考實驗
•沉澱的功效
•深層思考,讓問題意識向更高層次進化
•思考沒有終點
➤【專欄 過度分析過去的成功,會讓你想不出有趣的東西】
◎結語
◎寫給文庫版的後記顏君霖
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。畢業後定居日本,曾於日商擔任口譯,現為專職譯者。熱愛旅行、文字、閱讀。
聯絡信箱:junlinlin1996@gmail.com